热门标签: 时尚  Muzine音乐志  流行  音乐  旅游  美女  理财  八卦星天地    奥运  娱乐  美食  游戏  健康  动漫  运动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文章

国民之魂 文以化之 国家之神 文以铸之

推荐本文章 | 点击进入《澳门报告 第55期2012-07-16 来源:澳门报告 第55期  点击:442  推荐:18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中國大陸作家韓寒在微博提及日前訪台手機遺失,計程車司機主動送回的插曲;馬英九5月11日表示,他看了很感動,臺灣展現誠實、善良、勤奮、進取、包容的核心價值,引以為傲。

韓寒描述朋友眼鏡壞了,要修眼鏡卻急著離開臺灣沒辦法等,台大附近的眼鏡店老闆因此提供日拋式隱形眼鏡應急。

馬英九接著說,韓寒也提及訪台時手機遺失,計程車司機主動將手機送回飯店;韓寒並自陳大陸有些建築比臺灣高、有些人的車子比臺灣好,但走在臺灣街上,一點也沒優越感,因為這個地方把中華文化非常基本的價值實踐了。

馬英九說,他看了很感動,臺灣越來越展現誠實、善良、勤奮、進取、包容的核心價值,這是臺灣引以為傲,將來也能用這些價值與全世界分享與溝通,希望有更多人實踐這些讓人感到光榮的價值。

讀罷這則新聞,聽罷韓寒與馬英九的對話,作為媒體人,倍感欣慰,而又覺得背負的責任重大。因為,美國心理學家菲力浦·津巴多前不久鄭重指出:遊戲和色情在毀滅一代人……

 

国民之魂 文以化之国家之神 文以铸之

——中华文化复兴之路三人谈

                                        ■本刊編輯部

 

柯建剛:博士,澳門國際人才交流協會主席、澳門報告傳媒集團董事長、《澳門報告》總編輯。

黃國倫:國立臺灣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畢業,臺灣藝起發光協會理事長,兩岸四地知名流行音樂製作人、詞曲作者、歌手、音樂評委、及電視節目主持人。代表作品:我願意、味道等三百首作品。2000年10月8日,榮獲北美菁英交響樂團邀請進入被譽為世界藝術殿堂的世界頂級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演出,這是該廳首次有臺灣流行歌手登臺,也是繼1994年劉歡和韋唯之後的第三位華人流行歌手。35屆臺灣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得主,多次入圍金曲獎。

寇乃馨: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兩岸著名節目主持人,素有“尾牙”天后、活動女王之稱,CCTV漢語橋評委,中國中央電視臺中秋文藝晚會主持人,北京“女士優先”節目主持人,河南電視“你最有才”評委。

 

低俗的、快餐的艺术和作品充斥着艺术殿堂

柯建剛:中國詩歌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4月25日在北京舉行,會議選舉雷抒雁為中國詩歌學會新任會長。雷抒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詩歌在網路時代面臨諸多挑戰,流行的“網路體”“微博體”詩歌更多的體現了文字遊戲的色彩,離真正的詩歌還距離甚遠。

雷抒雁認為,真正的網路詩歌應體現出自身的特點,而不是發表在平面媒體上詩歌的簡單“翻版”或“文字遊戲”。“遊戲只能當遊戲看,不能當詩看”,雷抒雁說,當前流行的“網路體”“微博體”詩歌堪稱線民的“集體狂歡”,但未能提供詩歌最本質的東西,與讀者真正渴望讀到的好詩是兩回事。

雷抒雁說,“美人之光養目,詩人之光養心”,詩歌的主要作用是陶冶性情,鼓舞人心。中國詩歌界應寫出對得起讀者與時代的好詩,但目前中國詩歌離讀者的期待還有不小的距離。“好詩是需要靜下心來讀的”,他呼籲讀者放下浮躁的心態,給予詩歌更多的關注。

一位青年作曲人坦言:自己每年有一半時間寫喜歡的音樂,另一半時間只好寫能養活自己的音樂。這給社會揭示了什麼?低俗的、速食的充斥著藝術殿堂。

 

儘管今天已經不再是巴赫或者貝多芬的時代,但嚴肅音樂仍然不可能缺席現代人的精神世界。不要說莫札特、貝多芬這些少年成名的天才作曲家了,即使在中國,又有那些被歷史銘記的作品?

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馬庫斯·圖留斯·西塞羅曾經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擺脫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竭力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校園是知識和文化的傳承、延續,更是批判性思維的開啟,智慧的啟迪。課堂絕不是娛樂至死的脫口秀場,教師也不是節目主持人。

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今天這一切?也許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可以告訴我們一個答案:電子、數碼圖像的視覺享受早已嚴重地衝擊了傳統的印刷文化和紙質媒體,在電視、網路的包裝下,新聞、政治、體育、商業、文化、學術等等,一切都在向娛樂進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眾。據不完全統計,僅從2008年到2011年,全國共有2100多名作曲專業學生從學校畢業、走向社會。由此推算,以70後、80後為主體的青年作曲群體總數可觀。今天青年作曲人面臨的時代條件,要遠遠優越於過去,但是,為何今天的音樂會曲目裏仍然難尋青年作曲家的作品?青年作曲人有著怎樣的藝術追求?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詩歌已經邊緣化。特別在網路的衝擊下,詩歌面臨著發展的困境。作為一種抒發情感的特殊表達方式,詩歌不可能消亡,始終會有群體喜愛它。現在很少能發現有人會寫詩的了。手機、網路進入生活之後,人們閱讀的時間大大減少,也不願意沉下心來讀經典,缺乏崇高感和敬畏感。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更浪漫,但我覺得上一輩人才更浪漫。現在大學生不會寫詩、不會欣賞純音樂,喜歡實用、娛樂,怎麼能談得上浪漫呢?

 

黃國倫:一個音樂人必須以繼承歷史、表達當代為己任。一個顯著的創作特點就是喜歡追求不一樣的創作曲風與音色。求新求變很重要,但注重傳承、繼往開來也很重要。70後的音樂人更接近50年代、60年代作曲家的思維,注重傳統文化之美的表達與在作品中顯露母語文化身份的個性。

創作是人生經驗的沉澱和積累,而大多數音樂人尚未有太多人生經驗,繼承歷史、表現中華文化和表達當代是我們這代作曲人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寫出自己真實內心的音樂。

除了營造大環境,避免為比賽而創作,讓創作變成一種為生存的競爭策略,也是青年作曲人才當治癒的“成長之痛”。要重視教師力量的跟進,擴大教師隊伍的同時,提升教育水準;要摒除急功近利的衝動,剔除“技術寫作”,深化“人文思考”,這些都是老師和學生需要面對的問題。

一個民族交響樂藝術的繁榮,離不開新作新人。如果僅僅靠演奏他國的作品,永遠建立不起自己民族的交響樂學派。我們華人交響樂的明天恐怕將是黯淡無光。

青年人才的成長,離不開教育機構、演出機構、演奏家、指揮家等全社會的合力。因此,弦音上的青春夢,不止是一代人的“夢”,更指向民族音樂事業的明天!

美國沒有悠久的文化歷史,為什麼會連續不斷獲取諾貝爾獎?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為什麼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群之中,連一個本土培植的中國人都沒有?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好好的反思嗎?

一個最基本的常識是:獲取知識不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需要無盡的付出和辛勤的汗水,而一個人要想擁有出色的思辨能力,需要博覽群書和深入、獨立的思考,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征戰,沒有任何捷徑可循。

 

没有文化事业就没有文化产业

柯建剛文化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穩定、延續和發展起基礎作用。它既可以起促進和推動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和破壞作用。

文化事業是生產公共產品,以國家需要為轉移;文化產業是為市場生產商品,以市場需要為轉移。單純的從字面理解,事業與產業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事業帶著很強的個人感情色彩,而產業往往跟利益鏈條掛鈎。文化事業可能沒有固定的東西去衡量,但是文化產業的繁榮與否是人們看在眼裏的。文化本身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市場經濟下,任何東西都必須市場化才能生存下去,這樣文化市場化便產生了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繁榮可以很好的推進文化事業的發展。

沒有文化事業就沒有文化產業,人也真聰明,知道文化可以利用就拿來當產業,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和其他實物商品一樣的原理呢,有用則有買賣,既然有了買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要主導於市場調控,在有區分、區別的情況下予以管理,不能混雜而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確實不是一回事。產業是與利益相連的產物,可以說並不是以文化為初衷做出的文化。比如像很多以文學為名號的雜誌實則在做商業。而文化事業則是真正應該服務於群眾,讓人享有精神需求。

文化事業是一項關乎社會民生的事業,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中心,更加注重強調公益性社會性,是教育、文化、政策導向、文化發展理念、文化團體等的總和。文化產業的目的是保護文化遺產,拉動第三產業發展,必須鼓勵支持非公有制主體積極參與文化建設,促進文化規模化高效益化,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大活力。兩者都是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但滿足層次有所不同。文化事業提供的是大眾最基礎的需要,定位應該是在某一階段為了讓國民具備基本的文化素質,具體提供的文化服務程度是和經濟發展水準、國民受教育程度相關的;文化產業提供的是差異化的文化服務,滿足不同群體不同需要的。

寇乃馨:發展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必然要求。國家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是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這一基本任務應當主要由文化事業來承擔。文化事業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點。公益性,就是不以贏利為目的,而是免費或優惠的;基本性,就是立足現實國情,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均等性,就是以全體人民為服務物件;便利性,就是努力使人民群眾享有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務。從文化事業的這些特點可以看出,發展文化事業,目的不是也不能為了賺錢或者增加GDP,而是為了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是經營性的,應當追求經濟效益。離開了經濟效益,文化產業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和動力。如何創造經濟效益,提高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目標。然而,文化產品既具有商品屬性,又具有意識形態屬性。這決定了發展文化產業不能僅僅注重經濟效益,必須同時注重社會效益,而且從優先性上說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只注重經濟效益,不注重社會效益,就背離了文化的性質。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文化產業才能健康發展。因此,文化產業發展的目的最終也要落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民族崇尚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隨著經濟發展不斷的成長,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人民的熱切願望。只有更加重視文化建設,推動文化發展,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始終堅持以文化人,不斷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和社會的文明程度,才能真正建成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柯建剛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那麼,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無疑,就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概言之就是以文化人。談到文化問題,我想起《周易》中的一句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應當說,這句話精闢地概括了文化的內涵和文化發展的意義。所謂“以文化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用文化教育人、薰陶人、感染人,讓文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的思想意識和言行舉止,從而提升人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道德選擇的深層次動因,無疑是價值觀的取捨。價值觀更加直接地關涉到國民精神和社會風氣。價值觀最集中地體現為人們對“好生活”的理解。比如,作為大眾價值觀的塑造者,當前大眾文化灌輸給公眾一種價值取向,是把擁有某種奢侈、高級商品視作好生活或成功的標誌、自我價值實現的標誌。

國民精神和社會價值觀的塑造是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隨著我們國家的經濟繁榮,我國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已經得到了很大提升,這當然是國民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眾文化是落實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管道。理由是,大眾文化在審美形式和價值取向上,都是“低門檻”且日常的,能夠為大眾熟知並廣泛接受,也因此才是主流的。例如,“惡有惡報,善有善報”這些經常被精英斥為“平庸”、“老掉牙”的價值主題,恰恰與大眾日常經驗相符,為老百姓熟悉和接受。

主流價值的定位和方向要準確,對於目標的解釋也要合情合理。比如“開放”、“包容”等作為一種精神理念,是需要民眾在各種活動中將其轉化為具體行動的。

“國民之魂,以文化人。”所謂“文化”,就是在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之上,逐步形成的一種行為規範、共識和觀念。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可以在文化建設過程中逐步得以提升,從而最終實現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社會精英與普通民眾的標準各有不同。儘管不能要求公眾都有高度的思想覺悟,但必須認同基本的價值底線。

作為人類精神寶貴財富的現代文明,包含了豐富的內容,而道德規範則構成了人類社會文明大廈的根基。對於人類社會文明的考察,無論是從歷史發展的縱向座標來回顧,還是對不同國家的橫向比較,道德規範都具有最根本的約束力和最普遍的認同感。在社會文明的眾多構成要素中,科學技術的發展水準可以有差異,文化教育的理念可以有不同,人生信仰、價值判斷甚至可以是衝突的、對立的,但作為社會文明基石的道德規範卻是基本相同的。在人類文明所包含的所有內容中,唯有道德規範可以打破一切種族、文化、宗教、傳統的差異和界限,表現出最大的共同性。道德規範作為社會文明的重要構成因素和基石,對於文明建設和文明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個民族的道德水準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折射出這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對於一個喪失道德底線的社會,是沒有任何文明可言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討論當代中華民族的文明轉型,應該以道德重建作為起點。

黃國倫:我認為,對於當代中華民族的道德重建工作,必須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從人類的普遍人性出發,最大限度地吸取世界各國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從最基礎的道德要素進行構建。第二,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基本權利的尊重和人的基本素質的提升為首要目標。

道德底線源于兩種心理的作用。第一是自律心理,第二是敬畏心理,說到底,自律最終還是來源於敬畏。從一般人性的道德規範出發,人是要具備敬畏心理的。沒有敬畏,就沒有道德的底線,就沒有行為的約束,就沒有社會的和諧穩定。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人該敬畏些什麼?作為公眾人物和一般市民首先要敬畏法規。市民社會是一個契約社會,是依賴法律法規來約束的社會。法制和競爭是支撐市場經濟的兩翼,二者缺一而不可。當代中國的問題倒不在於缺乏法律,問題的弊端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知法犯法。中國的儒家文明歷來就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之說,而當代社會,這種封建遺風依然甚囂塵上;其次要敬畏輿論。在現代市民社會,公眾輿論是民心所在、民意所達、民情所致。公眾輿論最重要的功能在於監督的作用,尤其是權力階層,要以輿論為鑒身之鏡、畏之如虎、矯心正身、聞過則喜。而不能無視輿論、一意孤行、媚上欺下、背離民意。

感恩的精神嚴格來講並非是一種社會情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一種在動物界都可以發現的本能。人類的社會性並不在於將這種精神發揚到極致,而恰恰表現為對於這一精神的背離。中國自古就講究受人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而在現實中,我們聽到、看到更多的卻是知恩不報,甚至是恩將仇報。人,只有懷抱感恩之心,才具有一顆鮮活的心靈。

真善美是全人類永恆的追求。什麼是真善美。科學是真,宗教是善,藝術是美。真善美構成了人類文明最華美的樂章。我們在此談到宗教,是作為一種對善的嚮往和追求。有人說“沒有教堂的大學就不是世界一流大學”。在這裏,“教堂”僅僅是一個隱喻,是在教化人們要誠心向善,要從善如流。古人雲:人之初,性本善。慈善文化。市場經濟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競爭提高了效率,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差別,在不同的階層之間,收入分配的差距愈發增大。在經濟發達國家,這個差距在很多情況下是由第三次分配來彌補的。即由社會的富裕階層通過捐獻自己的財富來救助貧困階層擺脫貧困的境遇。

在西方,慈善文化源遠流長,慈善榜與富豪榜是同一張社會名片的兩面,像大家所熟知的比爾·蓋茨,既是全球首富,亦是全球首善,在他本人年富力強,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便以裸捐的方式將其全部財產捐獻給基金會,全部用於救助貧困的慈善事業。今年以來,蓋茨夥同巴菲特在美國發起宣導富豪將自己的一半財富捐獻的活動,並結伴來到中國,通過舉辦慈善晚宴和中國的富豪交流從事慈善事業的心得並取得了廣泛的共識。為中國慈善文化的傳播,慈善事業的振興提供了借鑒。

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 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柯建剛中國經濟經過這麼多年快速發展,是不是就代表中國文化的復興呢?我認為,有兩個概念必須弄清楚:一個是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因為談文化復興,必然是一個文化原來是先進的,後來變成落後了,希望再變成先進的文化,這樣才有復興可言。另一個是綿延不斷的文化:只有這個文化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綿延不斷,才有復興的概念,如果每次都重新開始,那就無所謂復興了。

那麼,判斷先進文化和落後文化的標準是什麼?我個人認為它的標準是生產力水準,也就是生產工具。因為從倫理和價值的角度來看,很難說哪個價值和倫理更好。農業社會被認為比原始共產社會先進,是因為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水準比較高。現代西方文化被認為是先進的文化,甚至是強勢文化,那它先進在什麼地方,強勢在什麼地方?還是它的生產力水準。因為它的工業化生產比我們的小農經濟生產力水準高。

何謂文化的綿延不斷?我認為綿延不斷的是文化的核心倫理價值。因為工具和組織都是不斷變化的。眾所周知,中國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文化中,生產工具和組織層次是不斷變化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以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觀念,在中國文化中代代相傳一直沒有變過。

中國文化能否復興,必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能不能夠支撐經濟基礎的不斷提升,使我們的生產力水準達到發達國家的水準。二是我們的組織,包括社會、經濟、政治組織,能不能夠隨著經濟基礎的不斷提升而跟它相適應。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生產力水準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能否保存而不消失?如果不能保存,那麼即使我們的經濟水準提高了,那也就不再是綿延不斷的中國文化了。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從經濟基礎來看,如果我們瞭解現代經濟增長的內涵是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那麼依靠後發優勢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的快速增長。而且中國人的技術創新能力並不低,外國很多著名大公司的骨幹科研人員是中國人;更何況,在18世紀之前,我們技術創新的速度還比其他國家快。所以,在趕上發達國家以後,我國的經濟應該還能充滿活力。

從經濟組織來看,一般認為,與現代工業化大生產的經濟組織相適應的是市場經濟體系。但是,西方在羅馬時代是奴隸社會,羅馬帝國崩潰了以後是農奴社會,一直到18世紀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體系才興起。而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的土地就可以自由買賣了,而且勞動力也可以自由流動。《管子·牧民篇》寫道,“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其意為,“一個國家如果富裕,就會吸引遠方的外國百姓來定居;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土地生產力,老百姓就會留下來耕作、生活”。這就像現在我們國內沿海比較發達,內地很多人就移民到沿海;美國、歐洲經濟發展水準高,很多發展中國家、低收入國家的人民就移民到那裏去。

美國文化是一個強勢文化,美國的電影電視裏面就灌輸了很多宣揚他們文化價值取向的東西。我們的文化事業,不能用說教的方式,但是可以在小說、電影、文藝活動當中,把五千年來綿延不斷、曆久常新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用具有現代社會特質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是傳承中國五千年文化命脈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

寇乃馨:春秋戰國時代,不僅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而且商品經濟也非常發達,那時就是一個標準的市場經濟,而且還有投機產業的出現。春秋時代的吳越之爭,範蠡幫助越王打敗吳王后吸取“高鳥盡、良弓藏”的教訓辭掉官職,帶著漂亮的西施泛舟西湖。他有生財之道,並在很短的時間內三聚千金之財三散之于貧窮的親戚朋友。短時間內賺取巨大財富的捷徑是投機。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裏記載了範蠡投機之道是“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說明當時商品價格是由市場上的供求關係決定。“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說明生產者根據價格信號來決定生產,價格高時多生產,導致供大於求,價格下跌;價格低時少生產,導致求大於供,價格上漲。最後一句“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就是投機的原則,當商品價格昂貴時要像清理糞土一樣趕快拋賣,當商品價格便宜時要像珠寶一樣買進積存越多越好。可見21世紀的投機原理在2300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範蠡就已經總結出來了,他當時投機的原則就是今天在美國紐約股票市場,或是芝加哥商品交易市場投機的原則。

從經濟基礎來說,大陸的技術發展潛力、產業升級潛力都很大;從組織層次上講,面對市場經濟,儒家文化也是完全適應的。這樣,決定中國文化能否綿延不斷、發揚光大的關鍵就是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是不是能夠保存,或者說是不是應該保存。在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歷史長河中,“仁”的形式和途徑是不斷變化的,但它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不變的。現代社會裏具有這種愛,實際上更容易避免紛爭,更容易讓各個民族、各個文化共同繁榮發展。

亞洲四小龍,都是以儒家的“仁”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它們現在都變成了高收入經濟體。比如美國2010年人均收入48000美元,新加坡2010年的人均收入50700美元,跟美國相當;香港地區34000美元,跟美國差距不大,臺灣和韓國都是2萬多美元,都進入到高收入經濟體的行列了,所以並不是以儒家文化為基礎就不能進入高收入經濟體的行列。

儒家的核心價值“仁”既然不是保守落後的,那麼它會不會消失?在我個人看來,從理論上來說不容易,但是並非不可能。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有些人為名為利而幹傷風敗俗的事時有發生,並且,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透過傳播、接觸,人們也容易不自覺地受到外來文化倫理取向的影響。如果這樣的事發生多了,耳濡目染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傳統文化的核心倫理價值也可能會逐漸消失。

所以,在現代化的過程當中,世界各有志于民族文化復興的人士,尤其是屬於社會精英的知識份子,不僅有責任與義務推動社會的物質進步,獻身於經濟社會政治的現代化建設,同時也必須要有“死而後已”的任重道遠之責任心,以“仁”為己任,用適合於時代特質的形式,身體力行地實踐,給社會做出楷模。政府和輿論界也應該通過教育與媒體的報導,有意識地宣導適合時代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在經濟水準提高、實現社會經濟政治體制現代化的過程中,保持中華民族的核心倫理價值,實現中華文化的復興。

“行为艺术”该如何“行为”

柯建剛:所謂行為藝術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由個人或群體行為構成的一門藝術。今天有些行為藝術“家”,追求轟動效應,以裸體吸引觀眾眼球。一些裸體作品,也實在不敢恭維,不是嫌他(她)們有失大雅,而是裸出來的觀念,太抽象,太脫離現實生活,沒意思,沒趣味,遠不如古人的行為藝術精彩。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嵇康打鐵,阮籍箕居,阮鹹陪豬飲酒,等等,都是載入史冊的行為藝術精品。劉伶在家裏喝酒,赤身裸體,一絲不掛。客人們來訪,他也不回避,坦然相見。一般而言,敢於當眾表演裸體藝術的人,不是美女就是帥哥,才有觀賞價值。但劉伶貌醜,醜得青史留名,《晉書》說劉伶:“容貌甚陋。”而且五短身材全殘廢。有一次,他在酒店醉酒,把個彪形大漢得罪了,人家挽袖揮拳,要揍他,他跳將起來,挺起胸脯說:“雞肋不足以安尊拳。”把人家逗笑了,一笑了之。卻說他在家裏赤身裸體,見客人也毫無愧色,無意之間,卻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前衛的行為藝術作品之一,關鍵是劉伶的解說詞太精彩:“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為什麼鑽到我褲子裏來?”千百年來,被人津津樂道,不說他沒教養,卻讚揚他特立獨行,真性情。

黃國倫據媒體爆料,網上流傳的行為藝術視頻和照片中,約一半是自扮自拍,作秀者樂於曝光,更樂於媒體追逐他們無傷大雅的怪異把戲。究其根本,所謂的“行為藝術”多有目的,除了極個別確屬精神障礙外,大多數為商業宣傳或公益目的所用。比如“光棍節披被男”旨在宣傳床上用品;“地鐵紅衣女鬼”疑似為即將上映影片炒作;至於“定格組合”,則是地鐵方面通過各大學校話劇社團和網上論壇招募的表演愛好者,共同宣導“不要衝撞安全門”的安全乘車習慣。其實,一些所謂的行為秀,除了抄襲一些創意外,並沒有主題,他們的邏輯是,只要做——有影響了——就算成功了。一次床上用品的品牌行銷,就能夠吸引到各大報紙、網路上百家媒體的跟進報導,無疑與媒體報導人員自身的藝術眼界密切相關,將某些醜陋或反常行為也泛稱為“行為藝術”。

在不少歐美國家,在城市公共空間營造藝術氛圍的做法一直頗受鼓勵。比如在紐約,地鐵公司每年都從街頭藝人中遴選優秀者,允許他們在繁華地帶的地鐵站指定位置演出;在瑞典,政府規定地鐵藝術環境開支要占到車站建設總費用的固定比例。

在視頻網站上,好玩有趣的行為藝術還是有可能在地鐵裏碰到。有音樂人把地鐵裏的階梯改成通電的鋼琴琴鍵,人上下樓梯,就有音符聲傳出,音樂節奏伴著步點,還能走出一段旋律。這是鼓勵人們多走樓梯少用電梯,享受低碳生活。也有廣告公司在地鐵黑暗的隧道裏張貼燈箱海報,地鐵通行時,海報如同拉洋片一樣飛馳,平面廣告成了動畫片。

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中有一批極其活躍且引人注目的人群,他們聚集在祖科蒂公園附近的地鐵站,對地下公共場所進行藝術的“突然襲擊”,通過分發刊物,塗鴉、演奏音樂、行為藝術等各種藝術形式宣洩憤怒。初始時小眾的街頭藝術活動最終卻演變成一場全球流行的、大眾式的藝術盛宴被記錄,藝術家們創造性地把它稱作“佔領華爾街雙年展”。

“行為藝術”該如何“行為”,並無定規,但前提是其行為的後果,必須吻合法律規範和道德底線,不妨礙他人的生活。

前不久,我得知內地某所美術學院門口懸掛一張長寬均約4米的全裸女性畫像,過路的部分女性採取回避方式快步走離。其實不難理解,裸體寫生在美術學院中是基礎課程,是一項專業訓練,也是一項追求美的工作。但是,倘若一個女子在大街上赤身裸體,人們的第一反應可能便是打110。由此可見,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有著天壤之別。如果將藝術美不分地點不分受眾地在生活中“招搖於市”,小則輕慢了藝術,大則給社會造成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

並不是我危言聳聽。該美院正處鬧市,偌大的裸女畫像懸掛於此,與整體環境格格不入,可曾想過眾多孩子會用怎樣的眼光來打量這幅畫?繼而打量藝術的真偽?這又會對那些幼小的心靈產生怎樣的影響?文化藝術需要傳播,美的藝術引導人們向上發展,但是如何向社會推廣,如何用適合大眾接受的方式展示與傳播,不是不假思索地推出一幅裸女畫像那麼簡單。裸女像,往前一步是藝術,退後一步是什麼?想必不言而喻。藝術的目的在於陶冶人心,提升心靈。藝術崇尚自由創作的發揮,卻不能變成只是離經叛道的表演。藝術可以獨樹一格,卻不能目中無人、我行我素!

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都没有扎根

柯建剛: 中華大地似乎掀起了一股文化建設的高潮,各大小媒體都在報導有關文化建設的新聞。非常有意思的是,大家把不約而同的把文化建設和選秀或曰類選秀結合起來。比如搞歌手大獎賽,搞模仿秀,搞有點地方特色的文藝選秀,方法只有一個,海選,n進n,產生賽區n強,然後是終極對決,選出諸多最佳來,這恰恰是沒有文化的表現,因為凡是中華大地上的“n進n”類活動,圖的就是個熱鬧,媒體和主辦方賺的是“人氣”、收視率,當然,花的是公帑。把文化當成是娛樂,或者把娛樂當成是文化,這並非是文化。我們雖然不懂什麼是文化,但知道什麼不是文化。比如相親節目,比如各類爆乳秀,“萬人比基尼狂歡節”等製造出的可能是文化垃圾。

選秀那麼多,生命力何在?也許,這還需要自重。選秀,總免不了加入遊戲的規則。但是,人生不容遊戲。

一場遊戲,一場夢。期盼,夢醒了,還心懷明天的憧憬。公共文化建設是民間傳統與文化建設互動的產物。政府善於發現民眾自覺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設既“接地氣”又富於創新,從而實現了公共文化建設與民間文化需求的有效對接,讓公共文化建設告別了“無源之水”的窘境,讓民間文化需求獲得昇華的體制機制保障,令二者相得益彰。

傳統文化不是一場“秀”。讓孩子穿漢服學習古文化,這樣恢復傳統文化只是一種表像。

許多傳統文化應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看。在科學不昌、醫療落後、文明程度有限的古代,許多怪異事情無法得到合理解釋,後人又往往以訛傳訛,或者有意誇大事實,導致真相被遮蔽。魯迅先生就曾撰文,批評封建統治者宣揚的孝道充滿了虛偽和殘酷,並不值得現代人模仿或推崇。如今,許多學校片面理解傳統文化,鼓勵學生給父母洗腳、跪拜老師、穿漢服行舊禮,動不動還來個集體儀式,貌似在宣揚傳統文化,實則只是學校在作秀罷了。在這個日益開明的新時代,與其把孩子培養成食古不化的稻草人,倒不如加強法制教育、灌輸現代社會道德理念,培養出有獨立自主精神、堅持公平公正原則的合格公民。

 

據媒體報導,甘肅三縣集資造“古董”,即:永靖縣3000萬元建黃河三峽孔子大殿,華亭縣3000多萬元建秦皇祭天文化廣場三期工程,臨洮縣8000萬元建老子文化園。所幸的是,如今三個貧困縣的“大手筆文化工程”均被叫停。

這些年,文化啃老族們遠的爭黃帝、姜尚、老子、莊子故里,近的搶曹操、華佗、趙雲故園;五省七地搶二喬、三省四地爭曹雪芹,甚至跨國界——兩國四地爭李白,連孫悟空、西門慶、潘金蓮這些文學虛構人物有地方也要爭!今日在不少地方,當地政府言必曬古人,書必曬古籍,以此炫耀其歷史文化……

 

文化啃老族,粗粗看去,高舉的是重視傳統文化的大旗,句句不離尊重古代先賢,可是在“復古、尊老”的背後,是利益驅動之下的盲目開發;是追求政績之下的表面文章;是厚古薄今之下對當代文化的不自信。“夜郎自大”是國人耳熟能詳的成語,後來用此比喻妄自尊大。近日某國家貧困縣竟要斥幾十億元鉅資開發“夜郎古國”旅遊文化專案,當地某些領導還將此奉為“民生工程”。這事怎麼想都有些荒唐。

 

除了爭搶故里、人造古董,堪稱文化啃老族的還有影視圈的改編經典熱、穿越熱。其熱度之高,改度之大,穿越速度之快,令人歎為觀止。但改編經典越多,笑話越多,面對因“啃老”而頻頻“穿幫”的編導們,人們除了斥之只會吃別人“嚼過的饃”,不會創新之外,還要贈言:沒出息!

 

傳統文化與歷史文明,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文化未來發展的基石,給予後人創新的動力與營養。善待古代歷史遺跡,善待傳統文化的遺存,需要今人的鑽研與承襲,而非利益驅動下的“啃老”式的揮霍與利用。否則,這種“啃”只會留給後代笑柄,造成無法挽回的文化破壞!

 

寇乃馨:您的一席話,使我悟出:文化不該是裝飾品,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都應該紮根。

以臺灣為例,剛成立的文化部由龍應台擔綱。而龍應台現在想把文化變成一個能夠聯繫相關部門起到創造整體氣氛的作用,這是非常好的用心,她本身是個文化人,也有很大的號召力,有號召力很多事情就水到渠成。

一般來說臺灣重視文化活動,但像臺灣的媽祖慶典,一舉辦就一兩個月,上百萬人參加,熱鬧有餘,卻只是表面文化。墾丁的春吶,聚集眾多青年人與音樂人,卻總被負面鬧事新聞掩蓋文化光輝!我衷心期望文化的本質不只熱鬧一場,真實的文化建設一定要落實在人的心靈。

為什麼我們現在物質極大豐富,精神不如從前豐足?

現在有些粗俗速食的媒體內容,簡直是對人智商的褻瀆和對人情懷的褻瀆,像電視上一家子為了一間房,人腦袋打出狗腦袋的,我覺得看這些東西是生命的浪費。芸芸眾生這麼多,你活在世界上,是想關心這些事嗎?怎麼不拍點山澗裏泉水的聲音,我都願意覺得世界美好,天天看這種事,我不知道這跟藝術和情懷相差多遠。

這些浮光掠影、沒有留下任何永恆、轉眼就過去的內容,到底是劇作家的責任,還是製片方、導演的責任,還是觀眾的責任?

每個人都有責任。對劇作家的要求高的話,當然會寫得更好。還是那句話“唯其存在偉大的讀者,方能有產生偉大的詩人”。但在影視中現在是製片方的能力更強大一些。

要從中國歷史上來看這個問題。從五四運動開始,在發展文化中出了一點偏差。它對於破除舊傳統、舊風俗、壞東西起到很多作用,包括婦女解放,對國家愚忠愚孝的問題……這些都應去掉。但從五四以後,有一種比較忽視、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潮,所以當時有口號是“打倒孔家店”,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好像被逐漸打斷。那麼既然有這麼一個大的斷層,現在要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就得有一個相當的過程。

我們現在恢復起來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從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逐漸注意到這個問題,大家開始努力,希望逐漸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包括領導人也注意到這一點,比方說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演講裏講到,我們對文化應該是在傳承中創新。

必須傳承,才能創新,文化不可能在空地上建立起來,一定在原有文化基礎上來創新。所以這麼一個大的斷層要恢復起來是有時間的問題。臺灣也許比較幸運,它是沒有這個斷層的,所以它比我們在民眾中間,在老百姓中間,在青年、少年中間恢復要容易的多。

臺灣也曾經用法律,用強制性手段來推行,如果大陸使用強制手段推行,比方說在小學初級教育中,多增加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因素,這個並不特別困難,一定可以做到。但是青年一輩有一種逆反心理,有的時候你想讓他多讀一點,他反而反感,所以你就必須要誘導他,否則會是反效果。這就需要我們教育方式的改變,不是用那種完全像過去背誦式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啟發式的教育方式,應該教育他對傳統感興趣。要想出積極正向的文化交流活動,引起青年學子興趣熱情,以真善美的中華文化替代現今網路媒體世界的惡質內容。由幼至長,由內而外,使中華文化芳美精華能以深入淺出,浸潤人心的力量,綻放無與倫比之傲世光輝!這是我輩心之所系的重任,相信文化的復興必定能帶動經濟興旺,社會良善,人與人和諧向上之能量亦將泉湧不息!

 

文化之於一個民族來說,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反映人民大眾意願、滿足人民大眾需求的精神產物,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歷史、風土人情、地理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範及其世界觀的體現。因此,作為社會實踐產物的文化,是一種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發動機。

但是,文化在經濟的鉗制下無可救藥地沉淪,文壇怪事不斷,像娛樂圈一樣,陷入一片混亂。網路經濟嚴重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凡是能夠吸引眼球吸引大多數人關注的,不管好壞善惡,都可以實現經濟增值。

演藝明星靠花邊緋聞和莫名其妙地惡搞事件來出名謀利,當代作家也學習借鑒,蓄意製造新聞事件。閑著無聊的新聞媒體特別賣力地跟風炒作,不管事件是真是假,一哄而上。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文化沒落了,我輩正逢其時,逃不過搞一場文化復興運動的歷史責任!

网友评论

  • 评论正在加载中...
我要留言
用户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